国家发展改革委2023年1月17日发布的《失信行为纠正后的信用信息修复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发布后,一些不法分子故意混淆概念,“最新征信修复文件发布,征信不良也能贷款买房买车”“从5月1日起,征信就可以修复了”“只要结清逾期贷款就能立即修复征信”等谣言此起彼伏,对社会公众产生了严重的误导。
一、信用信息修复≠“征信修复”
(一)《办法》所称的信用信息修复,是指信用主体为积极改善自身信用状况,在纠正失信行为、履行相关义务后,向认定失信行为的单位或者归集失信信息的信用平台网站的运行机构提出申请,由认定单位或者归集机构按照有关规定,移除或终止公示失信信息的活动。
征信修复属于虚假宣传,征信领域不存在“征信修复”的概念,任何打着征信修复名义进行的商业活动都是骗局,不仅不能删除展示无误的不良信用记录,还会给受害人造成经济损失以及个人信息被恶意使用、泄露、买卖等风险。征信无法修复,无论是征信机构还是商业银行等信息提供者,都无权随意更改、删除征信报告中展示无误的不良信息。
(二)《办法》所称的失信信息,是指全国公共信用信息基础目录和地方公共信用信息补充目录中所列的对信用主体信用状况具有负面影响的信息,包括严重失信主体名单信息、行政处罚信息和其他失信信息。
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出具的个人信用报告,客观记载个人借贷还款、合同履约等征信信息。不良信用记录主要是未及时还款(逾期)、未履行担保责任等信息记录,不属于《办法》规定的失信信息范畴。
二、结清逾期贷款不能立即删除逾期信息
《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征信机构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为5年;超过5年的,应当予以删除。”如果发生逾期,自还清逾期欠款的当月开始计算,满五年会自动删除逾期信息;如果欠款一直未还,在个人信用报告中就会显示逾期欠款未还。因此,一旦出现逾期,切勿轻信“征信修复”的骗局,而应及时还款,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
《征信业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信息主体认为征信机构采集、保存、提供的信息存在错误、遗漏的,有权向征信机构或者信息提供者提出异议,要求更正。”征信异议的处理只能对错误或者遗漏的信息数据进行更正或者补充,不能对正确展示的不良信息进行修改或者删除。
三、介绍几种常见的“征信修复”诈骗套路
(一)代理维权藏陷阱,诈骗跑路要警惕
小李要买车贷款,但是由于征信报告存在几次逾期,被贷款行拒绝了。小李着急地在网上搜索“征信修复”相关内容。发现网上有不少相关广告。于是小李拨打了一个“征信修复公司”的电活,对方告诉小李可以代其向逾期发生银行发起控诉,每修复一条逾期记录收取3000元。为了尽快能开上爱车,已晕头转向的小李立刻向对方打款,并将所有个人信息告知对方。“征信修复公司”人员告知小李一般1个月左右即可完成修复后挂断电话。1个月后,小李再次拨打对方电话,发现电话已为空号,这家所谓的“征信修复公司”早已消失得无影。
(二)培训加盟玩花样,伪造证据骗银行
王小姐最近失业了,一心急于赚大钱的她在网上到处搜索“速成”的赚钱办法。王小姐发现网上有一种“征信修复”技巧培训班,学成之后可以教唆他人修改征信记录,向急于修改逾期记录的“消费者”收取不菲的费用。于是王小姐立即联系了自称“征信修复教授”的张先生,张先生向王小姐收取了2万元的加盟费用后,将自己整理的“培训材料”发送给了王小姐,王小姐打开“培训材料”,发现主要就是教人伪造“住院”“坐牢”等不可抗力证据来向银行投诉,以达到修复逾期记录的目的。王小姐明知可能涉嫌犯罪,但是急于赚钱的她还是立即在网上开始“做生意”。王小姐接单后便根据“培训材料”制作了虚假坐牢材料,代客户向银行不停投诉以达到目的。经审核后,银行发现材料虚假,立即报案。王小姐因涉嫌伪造国家印章罪被公安机关逮捕。
三、修复不成泄露信息,财信两失后悔莫及
林先生近期想买房,打印征信报告发现3年前有一笔信用卡小金额的逾期,担心买房贷款受阻的林先生在网上结识了号称可以“修复”逾期记录的“xx征信修复公司”负责人刘某,刘某向林先生索要了所有的个人信息,并收取了2000元代理费,告知15天后可再次查询征信报告,逾期记录就修改好了。几天后,林先生频繁接到各种营销、诈骗电话。15天后,林先生再次查询征信报告,发现逾期记录依然存在,并且自己的银行卡还被他人挂失并寄送到了新的地址,这才知道自己被骗。后悔莫及的林先生不仅被骗了钱财,连个人信息也被他人严重泄露,暴露了隐私。
四、如何保护自己的征信权益
(一)妥善保存信用报告,不把信用报告提供给他人或其他机构。
(二)在认为自己信用报告中的信息有错误或遗漏时,可向信息报送机构或征信机构(含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提出异议申请,依法要求限期更正。
(三)不要相信并远离“修复”“铲单”“洗白”等广告或骗局,以免上当受骗,遭遇财产损失以及个人信息泄露。